11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8智慧中国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数据赋能 智慧中国”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部委、省、市、区县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大数据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流媒体千余人参会。
本文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先生于11月29日上午在“2018智慧中国年会”分论坛四--“政务服务升级:优化营商环境”论坛上的演讲,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单志广】
首先我先谈一下我对营商环境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营商其实就是商业,而营商环境就是商业环境。根据对象不同,电子政务分几类,其中,我认为改善营商环境就是G2B这一块,政府如何更好为企业创造生态环境。
下面我想从政府信息化,新时代电子政务的角度与大家交流。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抚今追昔
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创新发展对比。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三项都有中国创新成分,并且引领全球。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里中国占四家。数字经济排前两位的是中国和美国,根据麦肯锡数据近二十几年来的统计,中国数字经济复合增长率为25.1%,而美国是7.8%,中国将在未来总量上超越美国。
整个社会有三个要素:企业、个人、政府。如今,企业和个人的信息能力、信息素质在大幅提升,而反观政府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电子政务的全球排名忽高忽低,没有规律性。我国政府的数据开放程度仍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二、电子政务回头看
2002年开始就强调电子政务发展,当时颁发了一份文件:中办发[2002]17号,这份文件是我国电子政务最早的顶层设计,提出要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牵引经济社会发展。17号文件对当时的整个电子政务发展判断与今天看到的问题基本一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治建设薄弱等。当时有专家指出,电子政务电子是手段,政务的流程再造重组是核心,电子占30%作用,政务改革创新占70%。但我们在实际推进中却重电子、轻政务,政务改革创新的比重可能连30%都没有达到。电子政务现在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做政务改革优化,如一门一网一窗三个“一”,“最多跑一次”等,从这些方面切实有效的去改变。
现在当我们再次回头看的时候,还会有许多启迪的地方,如在17号文件中提到电子政务要构建统一的内外网络平台,提出在2003年国家的内网和外网要建成,但是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内网到现在还没建成。当时就提出了,在法人登记管理、产品登记管理、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许可、特许经营和社会活动许可,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要素,当时政府就强调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信息监测和分析服务的能力。通过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来提高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2015年以后国家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来提高信息惠民,包括提出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有工作的核心都在提数据的整合,系统的整合和应用的整合。所以说我们现在看电子政务中的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重组、优化与原来的预期是有所偏差的,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
三、电子政务今天看
2016年两会的时候提出要推动部门间的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现在我们很注重经验的复制与推广。这种路径是很好的,找出一些样板来让我们学习。“一号”就是让我们政府的身份证号或者企业的证照号作为唯一索引来应用到后台的证照库,来避免群众的反复提交。“一窗”就是小的前端,能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后台是怎么并联、串联审批是政府后台能力的事情。“一网通办”就是政府今天要建立数字空间的政府,所以到了网上的时候,政府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政府,能够在一个网络上一个账号能办所有的事情。网上通办,要改变原来思维方式,物理空间中的集中服务,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去。网络上应该是优化过的,就是一个窗口一个入口进去以后可以办所有事情。政府的信息要共享起来,共享一定是要根据需求来共享,应当强调交换,因为交换有需求,多人交换就成了共享。所以对于共享平台来说,交换的意义更大。政府应当摸清底数,政府到底拥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之后,可以作为招商引资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据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营商要素。
四、电子政务发展的反思
电子政务发展过去存在重管理轻民生的观念,我们的核心主题应当是城市,是让人来居住的。国外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压力是直接来自于民众的,需求也是来自于老百姓的。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改革的创新,像广东省的数字政府的改革,像辽宁省信息中心的改革。大家都能体会到政务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在不断深化。要想交换平台能够做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管权利一定要弱化,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横向的统筹机制。反思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来决断,来管理。要实事求是,形成好的制度环境,利用数据能力,建成大数据时代的生态环境,通过全球化数据资源,为企业赋能。
转自:国脉互联